洋务运动(Westernization Movement)是中国清朝中期推行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其开始时间大致为19世纪60年代初期,即同治元年前后。具体来说,洋务运动的启动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3月,当时清政府派遣由吴淞、李鸿章等人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欧美考察工艺、技术、武器等领域,并学习西方科学和文化。这次考察之后,清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包括进口外国货物、引进西方机器和工业技术、修筑铁路、设立交通学堂等一系列现代化措施。同时,洋务运动还涉及到海军和军事装备现代化、文字改革、科技发展、经济开放等方面。
洋务运动的推行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探索。虽然洋务运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存在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它最终并没有取得全面成功,而是渐渐沦为一种有限的现代化尝试,最终被列强所侵略和扶植的民族危难之中。
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开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即1851年至1861年之间。洋务运动是清朝为了强化国防、借鉴西方技术和改革国家经济而展开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这一时期正值西方列强对中国不平等条约的侵略和冲击,清廷意识到必须加强自身实力以应对外部威胁,因此展开了洋务运动。该运动包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工业企业、修建近代化军队等一系列举措。